抢险救灾产品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——矿用立泵

关于矿井突水与抢险救灾,我们20多年以来一直很关注并积极参与到很多抢险救灾活动中。很多遭遇水灾的单位是依靠我们的产品恢复生产的,包括:

开滦集团唐山煤矿、山西高平科兴平泉煤业、神木隆德煤矿、地奥集团宏能芙蓉煤矿、郴州宝山铅锌银矿、杭州建德铜业、朔州井工三号井煤矿、华蓥山集团李子垭煤矿、李子垭南矿、彬县下沟矿、贵州黔西煤矿、大冶铜矿,此外还有中石油武汉西气东输项目长江江底隧道抢险、宜万铁路马鹿箐铁路隧道救灾等项目。

经过20多年的技术积累与不断的完善,矿用立泵——作为王庆武教授发明的第四代排沙潜水泵,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、也是最好的“潜水沙泵”类产品。市场上的各类“潜水排沙泵”基本上都是仿制第一代、第二代排沙潜水泵产品,同时还有很多假冒产品。

矿用立泵产品已经很成熟,它的很多功能特点都是针对抢险救灾排水设计的:

1、矿井水灾主要是因为突水或突发停电导致现有排水系统瘫痪,救灾抢险时,水中不可避免的含有泥沙,尤其是救灾后期排水,泥沙浓度会非常高。矿井现有的主排水系统都是清水离心泵,它的电机不是潜水电机,被水淹没之后就无法工作了,必须重新安装更换新的清水离心泵。而且清水离心泵不允许抽沙,要等水仓恢复沉淀功能之后才能恢复排水,此时才能撤掉抢险救灾泵。往往很多抢险救灾项目使用清水泵就因为泥沙问题频繁损坏,不仅延长排水时间、还增大救灾费用,严重时根本无法将水排光,不仅无法恢复矿井,甚至耽误了人员的抢救(这样的例子太多了)。因此抢险救灾泵首先得是沙泵。

  矿用立泵是专为水中富含泥沙或碎石颗粒的排水工况而研制的沙泵。常规产品允许泥沙含量平均浓度20%,最高浓度30%,经过20多年的市场检验,证明该产品非常适合矿山、工程等各种水中含沙的工况排水。在这样的工况下排水,其寿命是普通潜水泵的5~8倍。

2、矿井抢险救灾时由于工况复杂,离心泵很难移动、安装,因此抢险救灾泵主要使用的是潜水泵,而且潜水泵的上半部分不可避免地会露出水面工作,普通潜水泵要求工作时必须完全淹没在水下工作,否则会损坏。矿用立泵不仅允许露出水面工作,还允许下接吸水管放在水面上工作,属于水陆两用型沙泵。

3、矿井抢险救灾时,水泵下放至水中排水,存在水泵下放速度与水面下降速度不匹配的问题,水泵下降太快,潜水深度太深泵容易坏;水面下降太快,水泵就会露出水面工作,严重时水泵会断水空转。因此,水泵下放速度问题在救灾时很不好控制。

    作业面潜水泵一般是干式电机(油浸电机和水浸电机基本被淘汰),其潜水深度标准规定为5米,要求潜水泵工作时完全淹没在水中。如果潜水深度太深、或者露出水面工作,水泵就容易损坏,而且普通潜水泵是不允许空转的。清水深井泵潜没深度可以很深,但它是长轴清水泵,一般采用石墨密封、水润滑轴承、巴士合金轴套,只能抽清水,有泥沙时会马上报废,因此把清水深井泵作为矿井抢险救灾泵肯定是不合适的(之前这样失败的案例太多了)。

矿用立泵下接吸水管时,泵可在水面上吸水工作,扩大了水泵在安装高度方面的使用范围。矿用立泵允许无水空转,允许断水空转,水面上涨或将泵再次放到水中后可立即恢复排水。因此,矿用立泵可以有效解决救灾时水泵下放速度的难题

4、矿井抢险救灾时,很多情况是因为井下涌水量突然增大,超过了原有排水系统的最大排量,因此需要更大功率的潜水泵,但有时因为大型设备体积大井下狭窄处通不过去、重量大无法吊装下不去、功率大供电系统容量不足开不了泵。

 矿用立泵允许无水空转,可先空转启动,启动后再将泵放入水中排水,可以解决变压器容量不足,水泵无法启动的难题。这在很多工况都得到过实际应用,是非常实用的功能。

  矿用立泵采用焊接结构,与同功率铸造工艺的排沙潜水泵相比,重量更轻、体积更小、使用更方便。

 矿用立泵派生系类产品"可串联矿用立泵"允许串连在同一条排水管路上,分别无水空转启动,最终实现串联排水排沙。可串联矿用立泵允许多台分散串联、集中串联、混合串联,其组成"串车式两栖沙泵机组"时,排水能力与总功率相同的大型水泵一致,但机组中单台个体的水泵体积小、重量轻、功率小,可有效解决大型水泵无法通过窄小巷道的难题、解决大型设备太重无法吊装问题、解决供电系统容量不足问题等等。例如:开滦集团唐山煤矿突水救灾时就用的2台KL50-50×2 37kW 矿用立泵串联使用,解决了运输、移动、安装等难题,成功将水排出,恢复生产。

5、矿井抢险救灾时,水面升降的幅度非常大,如果使用同一台泵排水,往往须要全扬程使用。而普通水泵,尤其是高扬程的多级泵是不允许在低扬程使用,否则会过载烧毁。矿用立泵全扬程无过载,允许全扬程范围使用,非常适合矿井抢险救灾。

 

   综上所述,矿用立泵非常适合作为抢险救灾泵使用。

 

 

沪ICP备07037467号 访问人数:

沪公网安备 31012002004984号